Pages

Thursday, February 2, 2012

太極拳的神話

太極拳的神話(漢齋閒情異誌第3篇)

不僅是西方人士夠天真的相信太極拳之類的養生功法是“萬靈丹”的神話,我覺得多半的中國人也相信,以為只要持之以恒練習,就會活到很老,也是永遠不會感冒。我在台灣的朋友都很正經的說我每天練太極,一定可以活到100歲。姑且不論我本人是否覺得活到100歲是好事,我知道根本沒有 “一定” 可言,我讀過一些有關資料,也知道太極拳最著名的老師們中如楊澄甫與董英傑這兩位先生,就連我這年齡都活不到。

太極拳,或者說,不只是攸關身體健康或長壽,心靈與智慧也是很重要的吧?!這個我也不太確定。(太極拳的用語裡面,意與神這兩個最主要字的說法,分歧到讓人絕望,就連說的是四肢還是心,都不明確清晰)。當然這方面很多作者提到太極拳與道教思想關係密切,包含只活到72歲的鄭曼青老師。我猜想,這些高深的哲理不外於Douglas Wile 在他一本精采的書 Lost T’ai-chi Classics from the Late Ch’ing Dynasty 中所提“氣功之皮毛外加於中國制式化武功上...”。換句話說,後天的愛好者,比起原來老師們,從書中多學習一點,就多詮釋一些原本太極拳面貌所沒有的相關理想與觀念。

當了解到這一點,也就打破了太極拳神話的另一部份,也即是說,早期的老師們都是一些聖人或哲學家,他們的生活方式很注重靜坐、精神修養,他們的工夫也是屬於“柔”智慧的一種表現。而實際上,正好相反,早期的老師們,大概都是很會拳打的江湖好漢,被後來的文人羨慕、研究,從而加入聖徒之列。

因為如此,也就不用再傷腦筋證明太極拳神話的另一個教條:太極拳只有一個支派才是正宗的傳承派別。在Douglas Wile 書中,有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建議:「只要我們考慮到那常存於文化中,同時也伸手可得的“柔”,那麼從不間斷的老師與弟子之傳承,或許並非必然」。換句話說,經常被捧為太極拳本質的這個“柔”, 一般而言,不過是中華文化的本質罷了,而卻在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老師,重覆或重建太極拳的本質,不管這些老師們是否獲得真正傳承的功力。

儘管如此,所謂“正宗傳承”的觀念,還是屬於太極拳的神話之一,用來將不正確的教授方式或觀念合理化。每一個研究太極拳的人遲早會發現,有關太極拳的文獻與有關占星術的文獻,有一個共同點,即具有陳腔濫調重複以往文獻論調的特質。這個後果之一,就是積非成是的翻譯也變成標準用語。不可否認的,太極拳招式的名稱,就連中文也很難懂,何況其他語文,就以英文的翻譯為例,我倒覺得可以提供些許建議。

老師們都勸著在學習時必須有的態度叫“虛領頂勁”,很多人解釋為“放鬆脖子以便能量能暢通至頭頂”,我猜想可以詮釋為“放鬆脖子,並感覺頭頂撐著極其輕微的東西。”又,有一個招式叫作“高探馬”,有些英文資料翻譯為“站在馬旁高舉手輕拍馬脖子”,我則認為,“騎著馬,探身望遠處”。

上面所述敘,還是次要的,因為在東方,無論如何終究會認定傳統對,而你所說的不對。傳統思想正因為歷時長久,世世代代被崇拜,已具有權威,無論你再如何舉證辯解,無法抵得過。實際上也正因為傳統思想非邏輯,所以沒有辦法用邏輯來反對,人民才那麼畏懼它,也就是說,你會徒勞無功。

再從另一種領域舉例,凡是說到中文文字的結構系統,傳統上說是“六書”,實際上,其中有一種類型難以辨明與另一種的差別性。但是沒有人敢說不是六書。假如實際上是五種而名稱上是六種,當我們被詢問時,只好回答像曾經流行過的某一首歌唱詞“就是這樣,就是這樣啦!”

但是,我確信只有少數的中國人同意我不在乎是否“正宗” 的看法。我們都知道某些台灣人先學了好幾年鄭曼青的太極拳,或是在他們社區學的另外一種太極拳,也多少得到身體或其他方面的好處與效果,但是突然間,自認為還是要前往中國大陸向自稱為太極拳大師的先生跪求學習,其聲稱“為了人類的健康而下山教學,不只是為了賺錢以及銷售DVD ,而所傳授的是不二法門的太極拳秘笈”。

為甚麼這些台灣人要這樣做呢?因為他們在尋“靜”。他們從小的教養都重視沉靜、鬆弛、安詳的價值,(我相信中國人之所以把這個觀念弄得如此理想化,就因為中國人實際的生活方式最缺乏的不外於此,而我所體驗的中國人是急躁的,多動的,全不懂得休息的)。太極拳偉大之處,其奧秘有如教堂聖餐中聖杯之意義,不外是“鬆”,鬆弛,可以說是行為、態度,可以是姿勢,甚至於是生活方式。

你可以藉由各種不同的方式將自己放鬆(當然我現在是假設世界上的確有人,哪怕是少數幾人,至少偶而一次,居然可以搞到“鬆”。難道真正鬆的存在,也是太極拳神話中的一部分嗎?)據說,可以用正確的動作或者呼吸法,或者時時刻刻維持捨己從人,與人無怨悔或無衝突來達到放鬆....,然而,恐怕這些我“應該”做的正確想法與行為徒增壓力而非減輕負擔。我寧可把作為乖孩子必讀的清單省略,來強調一件既能包括也能替代其他的最關鍵的事:做一些你自己相信是有益的事,就可以帶來一種非常非常輕鬆與安心的感覺。我相信太極拳(或是靜坐、書法、氣功之類)的效果,不只看功法對不對,或者是否得到老師的讚賞,而重要的是,對自己做的事情有沒有好感,也就是說,周遭的文化或論壇告訴你太極拳等等是可以達到輕鬆效果,而只要你相信,那麼就可以有效果。

說到這裡,讓我再增加兩個註解。其一,我倒是很相信練太極拳有好的效果,在我本人的生活上得到的印證,讓我不得不相信,雖然我也要承認此刻我寫這些字時還是有點感冒。其二,我自己是純正的西方人,我的專業也是在教育界,我不認同東方人總認為老師的話全是對的想法,雖然我知道,對很多人而言,聽老師的話而做,是比較安心而輕鬆的,這沒有甚麼不好。

我在此想強調的是,關鍵在於態度而非形式,這並不是我第一個提出的。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孟子在公孫丑章第一篇提出“浩然之氣”,著名文人林語堂將此詮釋為人類最浩瀚之氣,最具仁義勇氣。據孟子所說,這種力量可以超越肉體,不是物質上而是精神層次,關係到你對所過的生活,存在著自我認同與好感。

無論如何,誰都同意,(我本身亦然),太極拳重要的不在詮釋,也不是研究傳承方式的好壞,而是要”練”,每天原則上都需要鍛練。我作為西方人,覺得很有勁(也是非”中國”)的是有一次讀到沈壽先生”太極拳文集”裡的一段話,提及若偶而有一天不能練習也並不至於有災難,反而一個星期不做一、二天也會有好處的。這個跟傳統”拳無隔日功”的說法很不一樣,跟”一曝十寒”的教訓也大不相同。

一般而言為甚麼中國人認為一次的練習都不能忽略,我覺得有兩種原因。一來,在他們的生活文化中都注重毅力,覺得毅力是一件美德,一旦選定了一條道路,後來不管對或錯,執意繼續進行則表示很有品格(而不是說彈性不夠,反省不足),這種態度很明顯為“勤能補拙”之類的行為觀念所支持。(很多時候我們大學裡要當不夠天賦,卻被鼓勵不要放棄這類型學生的導師,總是帶來極大的困境。)

二來,你完全循規蹈矩的作風可為鄰居朋友所認同。假如我無論晴雨風雪、生病與否,保證每日如一的練習,人家就對我感覺親切,評價良好,相對的,也就容易規範出如何對待我的標準與言行,並容易了解我的行為動機。一旦他們覺得認得出我的行徑,則給予他們一種平靜的感覺(假如他們真正與太極拳老師討論過練習這事情,就不一定認為無條件的毅力是好事,我所經歷過的老師們不見得認為生病時還要繼續練)。

無條件的保持勤勉是一件好事的觀念又出現在太極拳神話裏,這不見得是老師教導的,基本上是一般人的看法,認為既然練太極拳好處多,當然再多也不嫌少。假如每天練30分鐘就有好的效果,那每天練300分鐘的效果應該是好10倍吧!西方人多半會覺得每天練300分鐘太極拳的人未免有些異常,最好不要向他請教養生觀念,而在東方,不消說,多數人就會稱讚這是毅力與恆心的好榜樣。

不久之前,我在台北的報紙上看到一條新聞,談到一個男生在火車站以擦皮鞋為生,就連自己結婚的那天,婚禮一結束就趕回車站繼續幹活而不讓他的顧客“失望”,以稱讚的語氣說他是多麼勤快。我想,他真幸運,還好新娘不是西方人。

--漢樂逸英文原著、中譯,蘇桂枝潤稿